董海川究竟何年北来?(作者:武当山人)

09 11月
作者:张永春|分类:历史

 712440f5ga8f2d2eeb676&690.jpg

         去年仲秋,始知有位同志写了篇论文《八卦掌源流之研究》,推论转掌初露武坛是在同治五年,认定董海川是八卦掌鼻祖。然而,依据史实来考证,感到该文的观点,值得商榷。

        该文第二部分第二节写道“大多数文献都称董海川是咸同间武术大师。毓慧《八卦转掌汇览》中指明‘(董)太师同治四年北来’”。第三节中又写“幼拜尹福为师,兼得董海川指授的毓慧,在其遗著《八卦转掌汇览》中点明了这个时间‘同治前北方无八卦拳法,南方亦无之’,‘太师同治四年北来,......投身四王府’”。引这一段话,目的是证实董太师于同治四年投身四王府,由此推断初传转掌的时间。

         据清史记载,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宣宗立皇四子爱新觉罗·奕詝为太子。不久,宣宗“龙驭上宾”,奕詝亲政,史称文宗显皇帝(咸丰皇帝)。次年即为“咸丰”元年。从而,皇四子奕詝结束了“四王”生涯。四王亲政后,人们私下仍称之为“四王”或太子,这也在情理之中,就如当代某人从处长晋升为厅长,除去眼前同事,另有人仍习惯称其为处长一段时间一样。在道光末年,常与皇四子或四王并提的,还有老六——恭王、老五——肃王,等等。同治与光绪年间,老六和老五尚在,老四却早已作古。老四奕詝仅有载淳一子,即穆宗毅皇帝(同治皇帝)。因此,道光、咸丰及同治年间,再无另外的“四王”或“皇四子”之说。《清鉴》、《丹魁堂年谱》、《清朝野史大观》等有关清代的史料中对此也有所记载。

        毓慧所言“太师同治四年北来,......投身四王府”,显然是个自相矛盾的语句。

        董老先生的得意门生程廷华、尹福、梁振普;再传门生尹玉璋、杨峻峰、郭古民;四世门生苗玉春、刘介民、王敷;五世门生金颐石、孙有恒、孙笃伶等等均言:董老先生道光至咸丰年间北来,先入四王府当太监;四王亲政后,又转入五王府当太监,升任五王府侍卫总教头后公开传艺。健在的老年门生可以指明“四王”就是“太子”、“咸丰皇帝”;“五王”就是四王的胞弟“肃王”。有人甚至还能说起老六与老四争夺储位之事。

        1981年,在董老先生原墓地挖出了四块墓碑。年代最早,所记率皆可信的一块立石于光绪九年春二月,其墓志向人们展示了有关董老先生生平最早的文字记录。墓志中指出“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先生嫉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嫌,改隶肃邸”。从而既证明了董老先生“中年充宦官”后“改隶肃邸”,又说明了毓慧所言“太师北来投身四王府”确有其事。

         终上所述,我推知董老先生在道光末年北来,投身四王府。四王亲政后,他才因事转入肃王府当太监。

        从董老先生的卒年来看,该文的论述也有模糊之处。第二部分第二节中写道“鉴于尹福等于光绪九年春为董立第一幢碑,可以肯定董的卒年无误”。但据我浅知,历来墓碑多立于人入土之后,但也有提前备碑、先期立石、拖延立石、重复立碑、重复立石、甚至不立碑等情况。就是八卦掌门里也不乏其例。第三代传人李永庆的墓碑在民国二十年即由众弟子集资雕刻成功,直至民国二十四年始立;第四代传人王炳伟之墓碑失踪,时隔数年又重新立石。还有,董老先生的几块碑是重复而立或重新而立。值得提醒的是,封建社会的太监是不能入祖坟的,埋在外地也存在不立碑的情况。

        假如第一块碑丢失、假如死后数年立石、假如第二块碑标明年代而其余碑字迹难识、假如在光绪九年春前曾立过石,又该如何解释呢?又何况,尹福所立之碑志文中仅注明“立石”,并未注明死期。

 

浏览9223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董海川是不是八卦掌的始祖?(作者:南仆 郑企平) 董海川生平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