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视角下八卦掌之发展探究 (尹岳楠)

16 10月
作者:张永春|分类:学术|标签:八卦掌之发展探究

src=http___flv.wfeng.net_uploadfile_gongfu_201605_70ee8ef6f7.gif&refer=http___flv.wfeng.jpg

        八卦掌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拳种,是内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 是道家养生、健身、防身阴阳掌的一个体现。八卦掌是融养生和技击于一炉,涵养道德的拳术,是董海川先师将武功及内功融为一体,博采众长,加上自己的丰富经验,独创以掌为主的技术手段。具体来讲,以沿圈走转和“趟泥步、剪子腿、稳如坐轿”,扣掰转换以及避正打斜等为运动形式,强调腰腿功夫, 突出拧旋走转、动中求静、静中求动而有别于其它拳术。它不但有临战应战的技术价值,而且是一项内外结合的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健身运动,外有以躯干四肢的活动锻练肌肉骨骼而内以呼吸、意念加  强内脏之功能。同样地对养生健体有着特殊的功效。在治病、内功、技击和涵养道德方面,有明显的效应。素有宫廷秘传之称的八卦掌拳术,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一朵奇葩。

        1、以口述史角度认识八卦掌

        通过访谈一直致力于八卦掌传播的上海市八卦掌协会戴银海老师,让我们从民间拳师的视角了解八卦掌。戴老师从 1979年开始到现在有30多年。期间在开始是练了 10 来年,中间因为办企业基本上停了六七年的时间,后来又接着练。在问及其当时为什么想到来练八卦掌时,戴老师的回答一是,从小喜欢武术。之前就练过太极拳、查拳、少林拳等。二是,在 1979年王壮飞一行去温州表演,其很喜欢并刚好开始在温州招生,就被选上了。 再者,在问到戴老师一直习练并致力于推广八卦掌的支撑是什么?戴老师回答说八卦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贝。之前一直是不传之宝,通过练习八卦掌发现它很有系统性,内容丰富。它的系统性是先练先天八大型,之后练后天八卦六十四掌,即蛇形掌、 龙形掌、虎形掌、猴形掌、马形掌等八形,一行八掌,共六十四掌。  练掌时穿插腿法的练习,之后再练养生气功,是一整套系统的。它还有八卦掌八字功、养生功法、柔身功等综合养生与技击等。 许多研究针对社会上习练八卦掌出现的鱼目混杂的现象,解答其八卦掌“正统”的理解。即董海川开创八卦掌之后,成为武术大家,而董海川的大徒弟尹福应诏入皇宫任内庭御卫总管和光绪皇帝的拳术老师。尹福当时爱徒宫宝田一起与尹福进宫,官授四品带刀护卫,赐黄马褂,八卦拳逐成为清廷专用镇宫之宝。清朝衰亡后,宫保田离宫流落民间,曾应东北三省总督张作霖大帅  之邀、任东三省巡阅使兼三军总教头,并指导张学良将军习武健身。日本人炸死张作霖大帅。宫保田逐经山东社会名流刁玉亭先生介绍住进山东烟台首户王壮飞先生家,时年十五岁的王壮飞先生得宫保田真传,武功威震民国时期的大江南北,被称为“拳王”,是八卦掌第三代传人。现在上海市八卦掌协会会长的王翰之,是王壮飞的儿子、得其父真传,勤习文武 60余年,是八卦掌的第四代传人。王翰之大师现在已经70 多岁,之前一直在国外进行八卦掌的传播,恐其一生之所学,后继无人,于晚年回国 进行八卦掌之传播。

        2、 从宏观方面认识八卦掌的发展现状

        八卦掌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部分,而中国武术是历经数千年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经过欧风美雨的冲击后出现了新的文化形态。现在的体育化、竞技化的武术已经不是中国武术的精粹代表,过分的西方化,使竞技武术完全按照体操的模式发展,如八卦掌为代表的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相比较而言,站在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定量化的竞技武术根本就不存在传承的问题。郭玉成老师在其中国武术传播论中说道:“只有历史延续的、固有的武术传统才需要传承、需要生存,才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可资借鉴素材。”

        中国武术不应一味陶醉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应将学校武术回归到继承传统、发展创新、面向大众、服务教育的轨道上来,而不是沿袭少数体校的那一套竞技武术训练模式。否则,  利用学校武术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维护文化安全都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国家政策优先发展竞技武术,在竞技武术传播到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同时,流传于民间的许多武术的拳种流派正逐渐消失。即使是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武术也被划为“杂技与竞技类”。再者,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的跆拳道以其浓厚商业化色彩、 品牌宣传、教学系统化、较易晋升段位制的激励作用等等吸引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兴趣。而武术练习的东西难度大、练习周期长等。

        对比国内外武技的发展,内有竞技武术属于官方传播的内容,有快捷的传播途径。在主管部门的积极倡导和政策支持下,  全国体育院校、各个武术馆校的专业武术组织都在大力传播竞技武术。由于全国正式比赛全部由官方组织,要发展体育院校必须培养出竞技水平高的学生,参加官方组织的全国比赛,学练官方认定的竞技武术。外有韩国跆拳道和日本空手道的传播流行, 传统武术所占的比例可想而知,而传统武术的八卦掌的情况不难可得。

        3、从微观方面看八卦掌的发展现状

        3.1、八卦掌存在的各个派别

        八卦掌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的武坛名人、新秀、教练员传授的练法和教法各不相同。至于一般习武者的练习更是花  样百出。这就使许多初学者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而现在存在的八卦掌流派众多。

        有高义盛首创的程派高式八卦掌,他早年习练过大红拳和形意拳,后来有缘拜程廷华为师,习练八卦掌。他在程廷华先师所传承的八卦掌基础上,博众家之一长,将八卦掌丰富创新,分为先天掌和后天掌,并写以纲要分而练之,创编了全新的八卦掌套路以及器械套路。高式注重理论结合实践,指导、作用于实践。

        狄兆龙先生是中国武术名师,第四代八卦掌传人,是中国史式八卦掌研究会创建人。在其史式八卦掌及气功诊疗中写到: “史式八卦掌是史计栋先生传流下来的 ,他是董海川先师的第三位入室弟子,又是他的干女婿 ,董公暮年由史迎养至家,供其衣食生活费用,死则为之营丧葬。”其说法有待考证。

        文大生在樊式八卦掌中说樊志涌是八卦掌始祖董海川的亲 传弟子之一 ,他自幼学习过外家拳脚,精通“少林”、“潭腿”等拳术。后带艺投师,得董海川亲传,深得董的喜爱。樊志涌在练武过   程中,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形成了   樊派八卦掌。

        刘永椿在尹式八卦掌释秘一书中介绍尹式八卦掌理法、功 法体系说到它是系统全面、科学合理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历代传人都严守其秘,不肯示人。就是在亲传弟子中,也只有那些贴身弟子才能获得秘传,并在书中附尹式八卦掌传授谱系表,清楚  地表明尹福所传为尹式八卦掌。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意义,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由于师徒传承是武术最基本的传承方式,  也是传统武术能够延续生命的唯一方式。而传统武术的技术内容具有非标准性的特征,技术传承遵循一定的拳理,但却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样不同的徒弟由于不同特长和不同的理解,就会形成该拳种的不同派别。八卦掌就是通过这种传播方式使其在保证自身特点的情况下,逐渐增值,并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八卦掌丰富多彩的技术流派。另一方面,现在八卦掌的习练   者或传人都认为自己所学的比较正宗,宗派门户之矛盾普遍存在,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八卦掌传播范围扩展。

        3.2、从比较学的视角看现代传播存在的问题

        以北京八卦掌研究会和上海八卦掌协会为例。北京八卦掌研究会于 1982 年获得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正式批准,由李子鸣先生倡导,众多老前辈,如王文奎、贺普仁、王敷、徐振标、王荣堂、刘兴汉、杨昆等积极参与和筹划成立,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的单拳种研究会,属二级社团组织,是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的分支机构,服从市武术运动协会的领导,其以团结北京市八卦掌爱好者积极开展八卦掌研究推广为宗旨。在认真继承和发扬传统八卦掌的基础上,在新形势下为全民健身运动,为推广和促进中华武术事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努力贡献力量。有比较完善的组织制定和管理制度,分别在北京市各个区进行八卦掌站点教学, 并在各区总站点下设多个分站站点并将站点负责落实到人;其教学内容、提供的资料都包括有程式八卦掌、梁氏八卦掌、尹式八卦掌等八卦掌主要流派;并总结众多“八卦掌”运动要领歌诀、“八卦掌”技击歌诀、“八卦掌”七十二暗腿歌诀、“八卦掌”身之八打歌诀、八卦掌转掌歌诀、八卦掌总歌诀等拳谱歌诀,而八卦掌歌诀的通俗性对于传播八卦掌知识有着重要作用,主要是抓八卦掌的共性,抓系统性、抓个性、抓内在的联结性,熟记习练的重点内容和必须熟悉的基本内容,辅之以口诀记忆法,能迅速掌握所学内容,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同时受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的直接管辖,为其提供较多的相关赛事机会,对会员起到较好的锻炼与激励作用。

        而上海市八卦掌协会上于 2010 年 12 月 6 日于上海市科学会堂成立。在上海市体育局、民政局和社团局的领导下,其目的是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武术精英,挽救行将失传的绝世武学,倡导全民健身,普及提高武术事业发展,提高中华武学水平,造福世人,构建文明城市,为后世博海派文化发扬光大。主要活动是公园展演、参加重要活动表演、出版书籍等;训练由上海市八卦掌协会会长、八卦掌掌门人王翰之大师,带领弟子传授八卦掌;而  授课地点主要是在上海市体育宫。其机构组织、规模、教授内容   等方面与北京八卦掌研究会有明显之不同,影响辐射范围更是  不可同日而语。

        但八卦掌协会人员认为八卦掌以“易经”为拳理,阴阳变化为法则,集养生、练功、技击为一体,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具有极高的养生价值、极精的实战技巧、极强的抗暴功能、极深的科学奥妙、极佳的开智效果、极美的艺术趣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应该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 、去习练、去传承下去 ,一直致力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八卦掌,并不断寻找新的发展和传播形式。特别是 2011 年 7 月 15 日上海故事广播电台“在路上”栏目采访王翰之大师时王先生谈到其人生取舍的意义时说道:“必须要把自己文武的道学传播下去,传给下一代。”完美的诠释出作为一名古稀武术大师对八卦掌传播的心声。在这一过程中,八卦掌协会成员通过中国武术博物馆而了解到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因为武术学院学生有一定的武术功底,学习八卦掌上手较快,因此有意愿将八卦掌引入到学校中去。

        3.3、从教师角度看八卦掌进入学校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所属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是以武术为主干,涵盖中华民族民间体育和传统养生体育的一门新兴学科。并于 1985 年武术学科被原国家体委列为重点学科,1982年获得武术理论与方法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 年武术专业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成为迄今为  止中国唯一的民族传统体育博士学位授予点。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作为武术学科的带头专业学院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播八卦掌。

        但郭玉成教授曾说:“民间武术进入学校教育唯一途径靠的是受过民间武术熏陶又通过竞技武术考核进入体育专业院校的教师或者学生。但由于专业体育院校的授课内容都以竞技武术为核心,所以传习竞技武术的院校,其学生毕业后必然传习竞技武术。”同时认为武术进入学校,进入国家教育的领域,只能发挥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而不能真正传承民间传统武术。就像京  剧、昆曲、绘画等民间传统文化进入学校是中国众多文化艺术类  项目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努力的目标,其认为进入学校,进入青少年中就能达到传承的目的。而事实上,学校“教育”由于师资、时间等的限制,这些项目进入学校只能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是不能保障项目的真正传承的。

        再者,访谈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王震副教授时他谈到,现在时代变了,不管是学校还是中国武术在传承过程中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对武术的真正喜欢达到一定程度只有入了这个门才可能体会其真谛。他以本校的本科生为例,现在一星期练两到三次,都是能不练就不练,上课应付对待,而以前的学生上技术课是劲头十足的。由于现在纷繁复杂的世界、精彩的外面世界吸引人的地方太多了,人不大专心下来做某件事情。他有很大程度考虑到自己的生计,认为教拳,尤其教这种传统拳像八卦掌这种算是大的拳种还这么冷门,更不必说其它的,所以,早在2003 年程大力老师就写过文章即《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武术,其不同于别的资源,所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和再生的。老武术家默默一生,最后默默地走了,他的一身绝技也就默默走了,绝技与绝技包含的所有文化内容,也就从此湮灭。 由于传统武术家都年事已高,这个退潮的速度,似乎是越来越快。与此相关的竞技武术,逐渐步入武术发展的主流。在这一主流下衍生的武术赛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除奥运会外,武术几乎进入了各类体育;针对武术群体综合评定的中国武术段位制,它又是武术社会化的手段;竞技武术作为官方传播的主要内容确立其在高校武术学术中的中心地位等等。这种既欣慰又无可奈何的情景。

        4、建议

        (1)以八卦掌为例的传统武术,进入学校也不是不可能的。但需要有一定的可行性实施过程,避免出现另一个极端。首先,可以请民间著名拳师去专业院校开展讲座或将传统武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其次,由于民间教授方法与学校的教学模式大不相同,可请民间拳师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教师经过消化、吸收,以符合教学要求的形式进行传统武术的教学。

        (2)社会传统武术团体,应借鉴北京八卦掌研究会较完善的组织制定和管理制度,更好、更广的传播传统武术。

        (3)在高校可开展武术公益性社团。社团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  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的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发展传统武术可以以社团作为根基,在高校进行传播,有大量精彩的节目和特别的创意,丰富武术文化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徐俊杰.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程派高式八卦掌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狄兆龙.史式八卦掌及气功诊疗[J].中华武术,1995(11).

        [3]文大生.樊式八卦掌[J].中国气功科学, 2000(05)

        [4]刘永椿.尹式八卦掌释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5]凌 昆,杨 维.论八卦掌健身机理与健身功效[J].搏击·武术科学, 2007(08).

        [6]刘永椿.尹式八卦掌释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7]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尹岳楠(1988~),女,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全文出处:《搏击·武术科学》2013年9月 第10卷 第9期


浏览3838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尘封往事(三) 试论刘凤春与近代体育的兴办 (西安财经学院 邓宏涛)